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一定是由多元的“想象”复合而成的,能够提供这种“想象”的正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。从五四运动高喊“打到孔家店”,到持续不断的“移风易俗”,再到“文革”时期的横扫“四旧”拆墙扒庙、焚书毁经。我们的民族曾许多次执着地试图斩断与“传统”相关的一切符号载体。无论是出于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记忆,还是对脱胎换骨“获得新生”之后的无限遐想;无论是出于封建思想的遗传,还是大无畏的“改天换地”的革命精神,对于传统文化所做的一切都那么决然,不留任何余地。对于今天很多地方对于民族文化的“重视”与“发掘”,常常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,并非真正站在捍卫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。
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冲击,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世界、民族和个人的三个维度上呈现了一个矛盾统一体,有一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渐渐淡化的失落感,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怀旧情绪。受到韩国人申报“端午祭”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刺激,也曾有人发起“捍卫端午”的热闹运动。可真正“捍卫”起来的时候才发现,我们的端午节已经和大部分其他传统节日一样,早已沦为吃的节日。如果没有了口腹之欲,可能找不到来寻觅一息尚存的对传统文化的记忆。
在现代城市的人们已经产生了寻找传统符号载体的冲动。曾经是生活中普通饰物的“中国结”呗夸张放大到惊人的尺度;电影《花样年华》播放,引发旗袍热,一种传统审美价值在流行文化中得到复兴;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,各国首脑身着唐装上演了一场级别最高的“中式时装真人秀”。一时间穿APEC唐装成为一种时尚,成为一种浓缩的代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“中国符号”。种种现象表明,在物质社会逐渐发达起来之后,人们更希望找到文化的依托,更加需要属于本民族的精神载体。
济南品牌设计认为,在现代视觉设计中,传统图形符号的概念不仅仅是从艺术角度出发,更遵循“传”而“统”之严格的概念,而是具有广泛文化意义的,反映在物质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的符号,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之中具有形态的文字、图案、建筑、工艺、饮食、器物等等的图形符号。在这些图形符号当中,既存在审美趣味的特征,更存在着代表传统文化的独特语言方式和内在含义。把中国的传统图形符号应用在视觉设计之中,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,是在视觉设计中建立起民族文化自尊的惟一出路,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