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social平台刚开始兴起时,曾经流传着一个概念叫“病毒视频”。这个词是从英文“viral”直译过来的,意思是像病毒一样扩散,能够在社交网络形成大规模用户自发分享的内容。
现在大家更爱用的词是“裂变”“刷屏”“爆款”。而“病毒”这个词也被引申成了“魔性”“有毒”“洗脑”“有病”“上头”,用来描述现在各大品牌都在玩的土味鬼畜广告。
这类广告通常用夸张的表演,重复的视觉符号,和无限循环的口号组成。在狭小的电梯间里强行播放,如同发条橙里的精神控制手段。
本质上“病毒”这个比喻已经有了两种用法,一种是指病毒的扩散速度,及广告的曝光;一种指感染后的病症,及广告的效果。
然而大多数打着“病毒”旗号的广告,既没有曝光也没有转化,只能引起消费者的迷惑,甚至让品牌贬值。就像在街头失控的精神病人,只能用迷惑极端的行为引发围观群众短暂的关注和廉价的同情。
“病毒”广告的盛行,说明广告行业是真的病了。
社交网络让每个人都变成了半个创意人,广告人每天都在跟全世界的网友竞争流量、比拼创意。
渠道碎片化,再多预算也难以打透,而制作预算却在逐渐收紧,最后逼得创意只能在投放中强打心智,才能让甲方买单。
但如果大家都在玩这一套的话,”病毒广告“还有用吗?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能成为真正的爆款?
现在各平台相互限流且玩法都不一样,需要不同的内容策略。接下来我会针对各社交平台的常见内容给出简单的创意建议:
1. 抖音 - 所见即所得
抖音有流量池的推荐优势,便于产生“以小博大”的自传播。剧情向的广告很容易火,但转化并不一定高,因为用户并不愿意从小剧场沉浸中跳出去买东西。
最适合的品牌创意是视觉类的品牌,比如产品和功效特别明显的,加上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或者帅气的动作,用直观的视觉符号给人瞬间刺激,引起点赞。如果门槛不高还能激发用户购买同款来模仿,变成抖音挑战。
2. 微博 - 明星八卦树洞
热搜是微博最有价值的资源位,如果时间段合适的话前10的曝光是至少1亿。
热搜内容的比例非常明显:50%明星八卦,30%的社会热点,20%感情向内容。因此最符合微博热搜逻辑的内容就是罗志祥周扬青事件,明星情侣+劲爆新闻(多人运动)+感情纠纷(渣男、外遇),热度能持续一星期。
除了社会事件,微博是饭圈的根据地,很适合以代言人无伤大雅的小八卦作为热搜关键词,引起粉丝关注转发,路人好奇点击。还可以在物料中埋入意想不到的梗,引发吐槽和二次传播。
3. 微信 - 深度社交互动
微信在逐渐放开原来封闭系统,但是克制的本质还是对商业推广带来了很多难度。微信为了保证内容质量,反对裂变和水军的审查机制极其严格,但体系较完善,更适合做有社交价值的内容,比如H5、小游戏、社交匹配、红包福利等,利用朋友圈和微信群的熟人社交关系形成裂变。
最容易引发朋友圈刷屏的公众号文章一般需要具备强烈的观点,通常是在标题中出现,帮助用户表达自己的价值观。而“人格测试“类H5在微信总是屡试不爽,可以帮助用户在熟人圈用趣味的方式表达自我。
品牌管理多个平台运营成本过高,不如选择合适的平台,深耕传播逻辑,倒推创意内容,把影响力做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