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未来所有品牌,都是生活方式品牌?”
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:复盘这两年百花齐放的新消费品牌策划,在它们的品牌策划商业计划书中、或是商业媒体对他们的报导中,普遍有三个要素:第一、创始团队是谁;第二、市场/赛道前景有多好,以及第三、试图传递和倡导一种生活方式,进而升华为一种“生活方式品牌”。
过去,说到生活方式品牌设计,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无印良品——“包揽你的全部生活(Compact Life)现在,生活方式”正被众多新老品牌所采纳,似乎成为了新时代的品牌圣经:无印良品作为生活方式品牌的代表,近年来更是接连拓展了生鲜、咖啡店、餐饮和酒店等多项新业务;传奇“花店”野兽派正逐渐成长为“精致艺术生活品牌”——代表花一般美而有趣的高端艺术生活”;新锐咖啡连锁“M Stand”目光“不至于咖啡”,从精品咖啡出发,融合经典、创意、美学设计,打造年轻的潮流生活方式,未来将逐步打造咖啡、餐厅、酒吧、潮服一体的零售空间……
是的,看起来这将是一个“生活方式”大行其道的时代,小红书CEO毛文超都曾畅言:未来的品牌,都是拥有自己价值主张的生活方式品牌”。
实际上,在规划品牌是否需要拥抱“生活方式”,或考量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价值、产生情感共鸣究竟有多大意义的时候,需要明确“情感性价值”通常都是作为品牌的附加价值和“上层建筑”存在的,绝非品牌建设的基石,也很难作为品牌战略方向上的指引;若将“生活方式”上升到品牌定位的战略高度,很容易将品牌引入歧途。
简单问自己四个问题:
当我问我的朋友们生活方式品牌是什么,他们的理解和我一样吗?
当我在购买一个生活方式品牌的产品时,我究竟在买什么?
当我想要买一个东西的时候,我会以“生活方式”作为我的选择标准吗?
通过以上四个简单的问题,不难发现“生活方式”的定义并非是一种易于解释、或具有广泛共识的概念:生活方式是杂货、是家居、还是作息习惯?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;同时,生活方式”也并非我们在真正进行购买选择时会经常使用的考量标准:渴了我会想喝水、喝可乐,饿了我会去买薯片、饼干,没有精神我会考虑是喝咖啡还是喝茶提神,是什么”始终是消费者进行选择和思考的底层逻辑——首先明确品类,进而考虑品牌;相较而言,生活方式”却并没有明确的指向,是一个模糊的概念。